安寧緩和醫療加強推展 好生善死不再只是理想
-由於近期立法院有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的相關討論,以及陸續有立委或政黨立院黨團提出「尊嚴善終法」草案,因此媒體今日(2021/03/11)特地前來專訪邱泰源立委理事長。
-邱委員理事長擁有從事安寧緩和醫療近30年的經驗,以專家的角度來論述這些相關法案的內涵與修法的建議方向。首先,邱委員特別提到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現階段的成果相當不錯,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2015年公布全球臨終安寧照護死亡品質評比評台灣為世界第六、亞洲第一。這是對台灣從事安寧緩和醫療的前輩與團隊們長期努力的肯定,但台灣還有許多末期病人需要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以減輕因病症末期帶來的疼痛等症狀,並協助其人生圓滿得以善終。這部分希望政府能持續大力協助。
-針對安樂死議題,邱委員強調社會上普遍在探討的安樂死,其實是「醫師協助自殺」 這部分不論從生命尊嚴、倫理及宗教角度都有很大爭議。從醫療的角度來說,醫師角色是盡可能維護生命,在病人可以維繫生命時理當全力以赴;而在病人無法治癒的時候,醫療團隊則必須要盡力解除病人的各種痛苦,協助病人追求善終,這是符合醫學三大目標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讓病人與家屬盡可能獲得身心的安適。
-病人在末期時會有許多的症狀與不適,現在的安寧緩和醫療可以協助他們將症狀減至最低,維持病人最好的生活品質。也因維繫病人最好的生命品質,甚至可以延長自然生命的時間。因此醫療團隊都全力以赴來解除病人的痛苦,政府應協助給予安和緩和醫療足夠的資源。
-不少先進國家在討論安樂死這個議題時,專業團隊都會呼籲,當一個社會在關注安樂死這個議題時,要特別先關心是否所有的末期病人皆得到良好的照顧。當所有末期病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顧,痛苦減至最低,安樂死這個議題就不是社會議題而是針對個案的討論。
-邱委員也呼籲所有關心生死議題的民代與專業人士們能一起先來關注安寧緩和醫療是否已在台灣徹底的推展與落實,相信如此不但可以解除末期病人的痛苦,協助他們得以善終,也可以減少安樂死的爭議。 (容維)